羊城晚報訊記者韓平發(fā)自諸暨 記者12月19日下午在浙江諸暨獲悉,為了吃上令人放心的安全食品,浙商海亮集團抓住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帶來的機遇,投入30億元的巨資,在全國物色了近30個生產基地,以公司加農戶的合作生產方式,全方位地介入家畜、水產、蔬菜以及水果等農產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并通過自家實體店的連鎖銷售方式,力爭在每一環(huán)節(jié)確保食品的安全性。這一進軍農業(yè)的大手筆,令其在食品安全領域走在了全國企業(yè)的前列,也將一直頗有進取精神的粵商甩在了身后。
作為國內最大的銅加工企業(yè),海亮集團近年來不斷拓展經營領域,目前其產業(yè)涉及教育、地產、金融、環(huán)保等多個領域。旗下?lián)碛?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海亮股份、四川金頂以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2013年,海亮集團產值超過千億元。
土地流轉為企業(yè)進軍農業(yè)帶來歷史新機遇
在最先成為海亮集團合作伙伴的江西高安市,市委書記聶智勝高度評價了海亮的經營模式。他介紹說,過去高安十幾萬畝農田,每年每畝地的產值只有600多元,農民要實現(xiàn)小康只能外出打工。但是利用土地流轉政策,農民把土地出租給海亮集團,海亮集團再返聘農民成為合同工,按照海亮集團的要求,管理自己的土地,不但盤活了很多因外出打工而丟荒的土地,也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當地農民從每畝地里獲得的收入大幅上漲到每年近2萬元。這吸引了很多打工者返鄉(xiāng),令鄉(xiāng)村成為了城市向往的地方。
羊城晚報記者在高安市生產基金中看到,過去的農民已經穿上海亮的工作服在田地里擺弄著先進的蔬菜輪播機在種植蔬菜;而在育苗大棚里,每一粒種子都被嚴格地種在一個營養(yǎng)格子里,一旦出苗,就可以移栽到生產大棚中去,沒有一顆苗會因為間苗而浪費。當地的鎮(zhèn)領導表示,作為種了幾千年地的農民,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精細化管理,海亮不但引進了先進的農業(yè)機械,也帶來了先進的種植理念,雙方的合作非常愉快。目前愿意與海亮合作的農戶越來越多。
而海亮生態(tài)農業(yè)集團研究院院長助理徐冉博士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地區(qū)的農戶都可以進行合作,海亮在合作之前,要對當地的土壤以及水源是否符合環(huán)保的要求做出評估。之所以選擇江西高安這個地方開展合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的污染很少,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而海亮集團也主動承諾,在當地生產的所有農作物不使用國家禁用的農藥,同時將禁用的范圍擴大兩倍,一些沒有列入禁用目錄的農藥,公司認為毒性較大也不會使用。同時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不生產反季節(jié)蔬菜,令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遠離不安全的因素。
回歸本業(yè)接受市場的考驗
在食品安全問題令國人日益擔憂的情況下,海亮集團此舉確實獲得了各方的好評,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看到海亮飼養(yǎng)的豬還有皮球可玩,都表示很愿意品嘗這些快樂的豬肉!而海亮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馮海良也表示,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對農業(yè)生產有著很強烈的感情,此次大手筆進軍農業(yè),希望能夠全面提升中國農業(yè)的生產水平,讓中國人吃上自己生產的放心食品。不過,他也坦承,據海亮公司自己測算,如果一個人一年360天全部的食品都采用海亮的產品,其每天的支出將增加10元左右,因此海亮如此巨大的投入,能否獲得市場的認同依然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增加開支來防范可能的食品安全問題目前還是個未知數。而農產品在保鮮、運輸等環(huán)節(jié)天然存在的短板,能否令其順利地登上百姓的餐桌還有待海亮首家專賣門店開張后才可能獲得較為真實的答案。而由于產能產地的限制,未來一年內只有長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居民才能夠有機會嘗試海亮的產品,珠三角以及其它地方的居民暫時還沒有這個口福。
毫無疑問的是,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百姓對農業(yè)食品安全日益關注的情況下,海亮提前布局,拿下境內外符合其嚴苛要求的優(yōu)質生產基地,通過與農戶合作,生產更多的標準化的產品。